聆聽 以印度音樂生活與修行的日本樂師與生命對話 (Waka & Yo)
曾經聽過印度音樂,但總覺得神祕而遙遠,虛無又飄邈,直到今天在現場聆聽,才漸漸感覺到印度音樂的溫度與生命。
原來印度人從出生到死亡都離不開音樂,隨著天地萬物的變化,都可以有不同的曲調(Raga)和極為複雜的節拍體系(Tala)或加上持續不斷的裝飾音呈現內心的情感,且每一種音樂都有其獨特性不容混淆,印度音樂和印度宗教息息相關,是印度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印度幅員遼闊、民族多元,信仰各異,尤其在北方,長期爭戰不斷,異族入侵,飽受希臘、波斯、蒙古、土耳其(突厥) 阿拉伯等文化的沖擊,這些外來政權,在歷經千百年不斷地衝突、磨合,異族終於和當地的文化水乳交融,孕育豐富多采多姿的印度文化;印度的音樂、舞蹈,當然也涵蓋多元融合文化的元素,並且可以說是為神祗歌、為神祗舞而存在的。
印度音樂的音階為SA/RE/Ga/Ma/Pa/Dha/Ni(每種唱名也代表不同的天神及顏色) ,這跟西方的音階很近似,但並不等同,西方的鋼琴可細分到12個微分音程,印度的音階則可分成22個微分音程(每個微分音的進程並不相等)。而拉格不只是固定的旋律型,由於加上時間、加上更細緻等抽象的情境情緒的訴求和即興的技巧、演奏長短、速度的掌控,因此表演者也是創作者,具有作曲家的能力,才算得上是勝任稱職的印度的音樂家。印度的搭拉(節拍)非常複雜,不是按照每個小節中有幾個單位拍來計算的,首先要分清楚每一句中有幾個單位拍,從6拍(3+3)、7拍(3+4)、8拍(4+4)或10拍(2+3+2+3)、12拍(6+6) 和最常見的16拍(4+4+4+4) ,可組合成百上千種變化,有些拍數是從模仿動物的行為而來,搭拉可以是等值區分,也可以是不等值區分。而裝飾音在印度音樂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份,因為印度人認為沒有裝飾音就像沒有夜空的月,河裏沒有水流,樹上沒有花果;印度西塔琴大師拉威香卡(Ravi Shanker)說:印度音樂中,以一個音進行到另一個音,不是呈一直線式的,是一種精緻巧妙的運動,因此裝飾音是自然產生的,這種修飾音是印度音樂的基礎。印度音樂的特色,是輕微起伏的曲線,精緻典雅的螺旋式的細部;印度教認為印度音樂是濕婆神結合宇宙大地的思念之路,自然產生的樂章,所以印度音樂給我的感覺是一種開放的形式,可以隨時開始隨時結束,似乎完全跟天地萬物融合在一起。
今天印度音樂的樂器部份可以分為三種: 西塔琴Sitar (旋律)、Tabla鼓(又名雙頭鼓,主要負責節奏)、及Tamboura琴(背景持續低音),西塔琴是流行在印度北方的弦樂器,因為要彈出豐富的旋律和優美的音色,造成這種弦樂器在今天看起來構造是非常複雜的;而Tabla鼓則是由兩個不同大小的鼓所組成,看著Waka的表演,只覺得要把這種鼓打好的確是非常不容易,因為其雙手的指掌技巧非常複雜,且左右手得分別控制高音及低音的節奏,雖然其是屬於一種伴奏的角色,但是沒有了Tabla鼓,印度音樂一定是遜色很多。至於Tamboura琴也是印度音樂不可或缺的一種樂器,只需要這三種樂器就可以讓印度音樂不亞於西洋音樂,也難怪現在不只是西方古典音樂流行,大家也越來越重視世界音樂之美。
http://www.roopverma.com/index.shtml
Ravi Shankar & Anoushka Shankar Live: Raag Khamaj
今天終於去看了少年PI,中間在PI放信號彈的時候看了一下時間,因為懷疑影片這麼快就要結束了嗎?(真是個急性子),結果當然不是這麼簡單,在被救前還再安插了一次暴風雨跟恐怖的食人島,雖然如此,但卻是部讓人看了沒有壓力不會緊張的電影(除了帶了兩副眼鏡不太舒服外),也如李安所說他不想拍的太煽情,因為之前學校介紹了一次印度的音樂,了解到印度人從出生到死亡都離不開音樂,而且他們的音樂都跟神祇有關,基本上就是跟天地萬物融合在一起,所以之前有人說因為文化的隔閡而影響到對電影的理解,我想是有可能的,但PI對宗教的特殊情緣多少應該也可以消解一些所謂隔閡,就像印度音樂,神對PI而言就像是生活的一部分,最後他可以很輕易的將他的故事送給作家,他很輕易的放下他生命中所有的痛,看他在海上生活,知道了無論多麼能忍的人也都會累也都會流淚,但也知道了沒有什麼好抱怨的,當PI決定要留下那隻老虎時,他就知道自己沒有什麼好抱怨的,選擇了,就這樣吧!
當然,我是很喜歡電影的配樂的,那位教印度舞老師手上所拿的像撞鈴的樂器聲音真的很好聽,我也有一對(丁夏),是一種法器,在配樂裡聽到的應該就是那個聲音,真的很能安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