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演奏家丁曉雯
丁曉雯出生於台灣,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後即赴美求學,獲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音樂院碩士及博士音樂藝術博士學位。 丁曉雯主修鋼琴,先後事師於葉綠納教授及普立德諾夫教授;並與瑪拉赫爾幕絲、克里斯多夫貝理教授學習電腦音樂,以及世界知名東歐猶太音樂演奏及教育家亞倫柏恩教授學習現代音樂即興。丁曉雯勇於嘗試各種挑戰,近年來除了持續鑽研古典音樂曲目,更活躍於近代音樂、電腦音樂等相關領域之表演,不但培養出專業獨特的近代音樂演奏技巧與詮釋風格,更是許多知名近代音樂作曲家樂於合作的對象。
自從1970年Mario Davidovsky創作了Synchronisms No. 6 for Piano and Electronic Sound之後,如何將電腦(電子)音樂跟鋼琴作結合,就成了許多音樂家樂於嘗試的領域,丁老師在論壇中敘述了她在練習與電子音樂做結合時的一些經驗,彈奏此種音樂類型最好的狀態是在作曲家也在場的時候,因為除了鋼琴的部份,作曲家都能幫忙處理,若是作曲家不在場,就必須由演奏家自己負責軟硬體的設定,所以有時需要較長時間的彩排。
美國作曲家Milton Babbitt (1916-)為鋼琴與電腦合成音樂(type)寫了Reflections(1974)。這類型音樂的演奏方式與卡拉OK相似,但不同於卡拉OK的是角色的分布, 鋼琴與電子音樂兩方時而融合時而對立,並且沒有一方是純粹的伴奏,與浪漫樂派之後協奏曲中鋼琴及樂團的關聯相似,Babbit的電子音樂部份是使用RCA Mark II音樂合成器來創作,此巨型機器讓Babbitt能夠精確地做出最複雜的節奏、音高、和音色,而不需像其他電子音樂作曲家將磁帶切割再拼貼來創作音樂。Reflections的合成音樂部份就是用此機器做出。Babbitt的音樂歸屬於嚴肅音樂,與大眾化的音樂相對立。他以十二音列為基礎,並以自身數學的背景,發展出使用set theory的作曲手法。往往一曲中的音高、音域、聲音強弱、聲音長短、音色各自有其架構,每一架構又相呼應,是最簡潔應用音樂元素而創作出的音樂。Reflections一曲中,鋼琴與電子音樂經常同時使用相同的素材,素材往往也在兩個樂器間交互使用,所以需要聽音色的變化、音樂動機的排列及鋼琴與電子音樂的關聯,才能進而了解音樂的內涵。
相對於Babbit而言,法國作曲家Pierre Jodlowski(1971-)(精於電子音樂與多媒體創作,並寫了多首與電子音樂結合的獨奏與室內樂作品)的作品似乎就較能為大家所接受。Série Blanche(白色系列)(2007)是聯篇樂曲Série中的第二首,以簡單、冷靜、空洞似的音樂開始,然後加入新的片段,反覆不停地繼續,新的音樂不斷地加入,舊的不去,新的繼續來,每個片段在音樂中流連交織,越來越強,這首曲子的設計有一點像是拉威爾的Bolero,主題不變但不斷的提升曲子的張力直到最後。Jodlowski從驚悚電影得到創作Série Noire(黑色系列)的靈感,將此曲設計為凝聚多部虛構故事的空間,不同電影中出現的人物相互應答,交錯描述,音樂上應用驚悚電影配樂的陳腔濫調,讓聽者為之一笑。
此次的示範,並沒有運用即時聲音處理,因為需要更複雜的硬體設定,且若因為軟體的更新,可能會造成之前的程式無法執行,需要經過修改才能再次演奏,所以經過老師的講解,讓我們知道若要寫作這類型的作品,若是使用type(CD)的方式,會比較便於展演,而若是要搭配程式的執行,且運用即時聲音處理,則要考慮軟硬體的部份,才能讓演出順利。當然在論壇當中,除了看到(聽到)電子(電腦)音樂如何跟鋼琴搭配之外,老師也展示了一些當代鋼琴的特殊演奏方式,用下巴或用腳來彈琴,搭配兩隻手,成為了一個一人樂隊,這也給了我們很多創作上的靈感。
Ref:shiauuending.com/images/NSYSU_program_note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