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紀露霞台灣歌謠音樂研究談起

    石計生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聽著紀露霞老師的歌曲,及石教授談論著我出生前台灣歌謠的故事,我在想記憶當中國中的歷史課本裡只談國民政府的政績,音樂課本裡也只有國語的藝術歌曲,台灣光復以後的三四十年當中的藝文發展史,我可能是幾乎無法訴說。

在不預設任何理論立場,石教授以滾雪球的質化研究為核心,經過長期針對包括紀露霞本人及其周遭相關人物團體 (作曲家、樂團和歌迷等),乃至目前的民歌研究之口述歷史、影像紀錄、焦點座談和地理資訊系統(GIS)空間製圖等綜合方法的探究、分析與思考,很多過於片面強調個人音樂創造或社會性及政治性因素等說法都似乎漸漸被推翻,從一九五五年在電台唱歌出道,一九六一年結婚退出歌壇,紀露霞在台語歌壇的時間雖只有短短的六年,但她灌錄的歌曲將近兩千首,為了先生的前途著想,婚後她毅然放棄自己正如日中天的歌唱事業,隨夫婿搬到嘉義,在正聲公益電台,即現在的正聲嘉義台主持「紀露霞時間」,節目內容以選播歌曲和報導生活常識為主,這一主持就主持了十餘年。直到先生職務調派回台北,她才在闊別十餘年後重回台北,除了自己再唱台語歌,並也開班教學生唱歌。

   因為一九五年代是個特殊的年代,當時台灣人民好不容易脫離日本人的統治,可以大聲用母語唱自己的歌,所以許多優秀的詞曲創作者如楊三郎、周添旺、陳達儒、蘇桐等,寫出不少經典台灣歌謠,如「孤戀花」、「港都夜雨」、「安平追想曲」等;在此同時,台灣人民對執政者的失望與不滿,也引發出一股懷日風潮,日本曲填上台語詞成了市場主流。而由於國民政府來台後積極推行「國語」,有些作詞家就將流行的國語歌曲填上台語詞,加上美國的援助,台灣人民在接受麵粉和奶粉資助的同時,也開始接受西洋歌曲,腦筋動得快的人,就把西洋歌曲填上台語歌詞,也頗受歡迎。就這樣,台語歌、日本曲的台語歌、國語曲的台語歌、西洋樂曲的台語歌,將整個五年代的台灣歌壇點綴得熱鬧非凡,紀老師就在這種歌唱環境下,什麼歌都唱, 這之中當然包括電影主題曲,因為五年代中期也是台語電影的鼎盛時期。(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346&bulletinid=10393)

老師退出歌壇就不再唱台灣歌謠?台灣歌謠因政治因素而沒落?愛唱歌的人我想是不會因為在不在演藝圈而決定要不要唱,當時雖然戒嚴但也不是高壓集權統治,查禁的歌曲不僅是台灣歌曲,國語歌曲也有很多被禁,音樂會創新,會因不同的世代不同的時空而想唱不同的歌,石教授因為懷疑芸芸眾生誤以為的真相,而想辦法在證據還沒有都消失的時候趕緊加以挖掘加以保留加以整理,更重要的事加以證明,因為大眾媒體只能選擇性的報導,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只有都市中所發生的事才會讓大家知道,但如今,人們選擇在都市生活卻總也渴望知道小城鎮中所發生的事(就像海角7號如此賣座),當資訊不再隱蔽,我們的世界只會是更加有趣更加有活力,從紀露霞女士溫柔婉約的聲音中,除了懷舊,除了知道台語歌曲的演化歷史,還知道台灣的人文是有許許多多的人在關心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enisechen 的頭像
    denisechen

    Denise的藝術與生活觀感

    denise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