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有趣的鏈結,讓大家一窺electroacoustic music 的一小面
好玩的demostration: http://www.jhu.edu/~signals/index.html
音樂科技於現代音樂中所扮演的角色與發展
張超然老師/Boston University
從20世紀初200公噸的Telharmonium到現今無所不在的音樂科技,科技運用在音樂上在這一百年中因為電的出現而有了非常顯著的進步,音樂不再是只有樂器的聲音,40年代的德國音樂家(ex. Karlheinz Stockhausen)所發展的電子音樂,是利用實驗室中震盪器所產生出來的音頻加上效果器來創作音樂(Elektronische Studien I/II),而法國音樂家(ex. Pierre Schaeffer)則使用tape recording/playback techniques拼貼出音樂(Musique concrete like Locomotive Etude),當然還有Edgard Varese也絕對是電子音樂的先驅(Ionisation),另外像John Cage, Wendy Carlos (Switch on Bach)等音樂家,因為喜愛使用電音素材而帶動了美國的電子音樂風潮,音樂中放入電音素材已逐漸成為現代音樂家創作的趨勢,之後60年代因為合成器技術的成熟及電腦音樂的實現,成就了全球性的電音發展,無論在古典或流行(例如英國搖滾樂團Pink Floyd)樂界都做了許多的嘗試,因為音樂家永遠無法抗拒新的聲音元素和色彩,而90年代MIDI的發明更讓許多製作流行音樂的樂師失業,現今的流行音樂專輯中甚至可以有85%的電子樂器,許多非自然的音響(noise)及音效(filter, modulator)被大量的使用,音樂科技的創新與發展不斷的挑戰人類聽覺的極限,而音樂科技在現在的音樂產業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已是不爭的事實。
樂器製造、音樂科技以及樂手的需求往往是相互影響的,這其中還牽涉到其他的產業乃至社會經濟等。例如,當舞蹈在年輕族群的社交方式扮演重要的一環時,對舞曲之類的音樂型式就會有更大的需求,而這個需求會讓更多製作音樂的人投入,又同時帶動相關的音樂科技、樂器工業等,因此整個音樂發展的未來必將同科技的發展聯繫的更加緊密,甚至有人認為未來作曲家的創作成功與否,將與他對先進的科技水平了解及掌握程度緊密相關!因此,音樂科技勢必將會越來越複雜以因應音樂家永無止境的需求,當然重要的是音樂家是不會被電腦所取代的,因為所有的科技還必須經由藝術家的手來操控,根據音樂的等級不同(製作成本高低、製作精緻程度等),音樂可以以不同的面像來呈現,就像老師在論壇之後帶給我們的鋼琴小品,他把繪畫的立體派帶進了音樂裡,以John Cage的預製音樂為靈感,加上效果器及合成音樂的點綴,將鋼琴的結構與形體用樂曲來表現,因為有電腦的複雜計算,成就了音樂的細緻,到底是3分鐘創作3個鐘頭的音樂還是3個鐘頭只能創作3秒鐘的音樂,從這首曲子當中就可以明白了。
只要人類還繼續聽音樂,繼續創作音樂,音樂科技就會不斷的創新不斷的發展,就像要成就Varese的夢想: I dream of instruments obedient to my thought and which with their contribution of a whole new world of unsuspected sounds, will lend themselves to the exigencies of my inner rhythm.
Ref:1.http://www.modernmusician.com/mm/depart-recording/LearnMusicTech1.html
2.黃忱宇: 電子音樂與計算機音樂基礎理論
3.Eric Stephen Kuehnl: A Brief History of Computer Music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