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看《小曉》,而沒有看《富都青年》,不是因為我重女輕男,而是我真的很想知道這個劇本到底寫了什麼,結果發現,這劇本寫的真的很好,連哈利波特的影子都看得到,不只是貓頭鷹,更是那種類後母的情節。

這幾年,總覺得我是世界上最討人厭的媽媽,那種感覺真的很難形容,明明是真媽,卻常常只能做個求孩子接受的後媽,而且還把我一輩子的人設都賠光了,所以我真的想過是孩子讓我過這種每天都很悲慘的日子,是他讓我一事無成,而只能默默關注其他人的成就,並且要別人不要再叫自己老師。
 

不過,沒有演到更多第一線媽媽的辛酸,其實好像也不會怎樣,因為真正在跟孩子們一起奮鬥的媽媽怎麼會去看電影呢?至於社會到底要不要接住她們,好像也無所謂了,不過電影畢竟不是紀錄片,真的不用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但既然不是,總覺得不該叫做小曉 Trouble Girl,而應該叫做A Little Trouble ,因為這真的不是災難片,何況真的是孩子遇到了trouble而不是孩子在製造trouble! 老師說媽媽很擔心,或者要小曉別再惹媽媽生氣,我就知道最後老師一定必死,就像那隻必死的鴿子,因為孩子怎麼可能不知道媽媽會擔心,她也很努力很努力,但是為什麼沒有人知道?所以她要把貓頭鷹放走,雖然知道這麼做也是枉然,但也許她需要假設世界上他最好的朋友就是貓頭鷹。 母女的相愛相殺,不能好好說話嗎?問題是什麼叫做好好說話?到最後怎麼可能還跟孩子說我是為你好?我都活不下去了還要為你好?怎麼可能?在孩子看似沒問題的時候,我們會忘記同理,結果等出現問題時,我們以為的同理,根本就是想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同情,只是當媽媽不想要(需要)家(還要賣房),但其實有狀況的孩子卻超需要家,需要一個可以能徹底發洩的地方。 沒有朋友是這些孩子最大的困擾,雖然當我們長大成人後,小時候以為是朋友的人可能早就不知道到哪裡去了,但是在學校時,沒有朋友似乎成了一種恥辱。不過歪著頭時的小曉應該對「朋友」已經有了新的領悟。

 
一個看似窮途末路的母親,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雖然不是療癒的故事,卻也是説真話才可能有走下去的力量,從媽媽説有什麼好瞞開始,事情似乎開始加速的惡化,但殊不知,只有徹底的分裂過,才有可能也把所有的猜疑都消除,只有在朝向死亡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也真。
會看這一部,因為我研究過母親或母女主題的電影一段時間,並且更針對母親或母女的創傷,而看完《小曉》,的確讓我又再想起柏格曼的《秋光奏鳴曲》,因為電影中的母親是個鋼琴家,不但外遇,還把自己得了罕病的小女兒送進療養院,最後遭到大女兒的痛苦控訴,但她說其實自己似乎也是個得不到母愛的孩子。
也突然想起了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在最後什麼都得不到時選擇了自殺。似乎在進入工業社會之後,女人或母親還是沒能走出一種無明,不是變笨,而是媽媽進入了一種無名的昏睡狀態,因為其實關於過動,有好多的資源與支援,但這部片子卻只呈現了吃藥一種,當然可以想像在走到這一步之前,媽媽應該也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但是過多的付出而讓自己遭到被放棄,所以這是一個「知識」母親對自己的欺騙。

 

《小曉》短短100分鐘,可以講的卻有好多好多,小曉的氣場真的很強,最後是她一手收拾了世界,讓爸爸離開,讓媽媽過渡的慰藉離開,因為她的人生要繼續,她知道媽媽的琴不是破琴,所以媽媽的人生也要繼續。 還有一點,我完全確信過動兒的手作能力真的很了得,因為前幾年陪伴了一個過動兒幾個月,每一次一個小時的創作,那個難還真的很棒。所以看到小曉做的貓頭鷹燈籠,真的是超驚豔,好希望媽媽可以看到,所有人都能看到,那真是對過動兒最好的讚美。突然想到,是不是因為貓頭鷹也常常歪著頭,所以在小曉最難熬的時候,她也想變成貓頭鷹,因為貓頭鷹絕對是個厲害的角色。 很累很累很累的媽媽,但卻從來沒有放棄的媽媽,不斷死而復生的媽媽,會與女兒一起蛻變再蛻變。

最重要的是,重新起造一個家吧!有了一個真正的避風港,記得颱風來時要把門窗關好,把家弄亂再收拾,吵翻天後再寧靜,不是為了傳宗接代,不是為了家大業大,而是為了母親與孩子都能被完整包容的溫暖子宮。
當母女吵架說
妳都五年級了,要我說幾次
你還不是50歲了(這好像直接打了我一棍)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小曉電影 母女 過動
    全站熱搜

    denise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