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楊秀卿老師薪傳音樂會】明章老師應觀眾點名~與秀卿老師同台— 在北投溫泉博物館
真的很開心有這張照片,老的小的、男的女的、中國人外國人(有外國人讓我還蠻訝異的,但這也證明藝術無國界),還有我跟兒子,大家都聚在一起聽楊老師唸歌。
本來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去,因為天氣不佳,爸爸身體也不佳,但兒子卻興致盎然,而且阿公阿嬤好像也有興趣,所以雖然感覺小子好像因為變天而有小鼻水,還是驅車前往囉!
遲到了一會,但不致於擁擠,且天氣微涼,完全自然風,本來在場外看,兒子卻硬要進場,不過要是沒進場,就沒有這張照片啦!
要不是今年表演老師說要學月琴跟唸唱,我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才會接觸這些,最近我在跟孩子們介紹文武場,就連媽媽們也聽的津津有味,有媽媽跟我說不到三歲的兒子聽完課後,坐車時看到外面有演歌仔戲,竟吵著要去看,我跟媽媽說,其實幾年前,我所有的對這些中國/台灣傳統戲曲的知識也非常少,會開始增加是因為我剛好遇到的老師都覺得要做東方的音樂及樂器研究了,所以我研究琵琶,學了些歌仔的知識,學打板鼓,學月琴跟四塊,唸了點鑼鼓經跟工尺譜,當然也因為別的學生也被要求要學笛學蕭學胡琴學鑼鼓,所以就開始終於可以不再看熱鬧了,我不能說我學上了癮,因為我的閩南語還是蠻遜的,京劇大概也聽不了幾成,但是我真的覺得,孩子也要跟著學,因為孩子是張白紙,給什麼都好,別等他們定型了,什麼也給不了。
我也跟媽媽說,為什麼音樂家可以創作那麼多好聽的作品,如果他們單單只有學作曲的方式,他們絕對寫不出好東西,我們看這些音樂家的背景跟創作動機,會發現他們聽了好多好多東西,除了聽別的音樂家的作品,他們也聽民謠,他們更聽外來的音樂,他們不會分那是高層次的還是低層次的,只要是他們覺得是有靈魂的聲音,他們就會聽,聽了之後他們會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那就不是抄襲,而是有感而發。
楊老師快八十歲了,她唱了一甲子的歌,她也要創作,因為她也要討生活,所以她常常聽歌仔聽民謠,聽那些曲調,聽那些詞,加上她豐富的人生歷練,她的歌詞就變得源源不絕,她說她的聲音沙啞,但是沒有人不被她的聲音吸引,一首(葩)詞可以配多種調,看熱鬧的人會覺得那有什麼難,看她信手拈來毫不費工,但一旦自己要唱,真的會連一個籽都吐不出來。
我以前也不懂得傳承,那是因為不知道它的珍貴,雖然是市井小民的休閒娛樂,但是坐在那裡聽,真的就會很開懷的笑,所以能不把它留下來嗎?當然有時候還是會懷疑留與不留的差別,這種民間技藝若真的失傳又會如何,可是仔細想想,就像之前說的,創作者之所以創作出好的作品,是因為他的創意無窮,為什麼他的創意無窮,因為他的心非常的開,他可以接受所有來自不同文化的刺激,如果我們什麼都不留,多元文化一再的消失,有一天只剩下單一文化那就真的太恐怖了,這也是我要給孩子的觀念,沒有一種文化是只有優點沒有缺點,看一種文化也必須優缺點都看,這樣才能不斷的創造更新更好的東西,創新並不需無中生有,更不能做reinvent the wheel的事情,所以多用感覺去吸收了解轉化,創新是你可以擷取既有的元素,但是必須賦予它們新的生命。
音樂是這樣,藝術更是這樣,我不要只教西方音樂,希望我給孩子的東西,是會讓他受用一輩子的................
楊老師也是用一輩子才轉化出無窮無盡的唸歌藝術!
也謝謝爸爸開車載我們去,卻在外頭顧車沒進去看表演!兒子聽說下禮拜還有,竟說還要去!
最後最重要的是,也許有人會說,孩子又聽不懂,讓他聽有用嗎?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是一個從小孩子不會說話時就讓他聽故事的爸媽,那你就知道讓他聽一定有用,但如果你認為他聽不懂而沒讓他聽,從現在開始,他也許會說不要聽,但只要爸媽稍微陪一下,那也就一定有效果,不過如果你覺得他聽不懂或不要聽,而爸媽也沒興趣不想聽,那我只能說抱歉囉!你的孩子跟你的藝術天份也許就這樣被抹煞了!
留言列表